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校园欺凌 不应有旁观者

  • 未央
楼主回复
  • 阅读:1624
  • 回复:0
  • 发表于:2016/12/20 15:18:45
  • 来自:山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吕梁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近日,校园欺凌的话题,再一次引发了社会的集中关注。这起讨论中,施暴者、被虐者、学校、家庭甚至围观者、社会环境都是大家逐一关注的对象,自觉和不自觉中,每一片雪花都在为雪崩反思自己的责任。同时,肢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涌入我们的视线中,当你走近校园里的学生,聆听他们的烦恼和心声,就会发现,这几种欺凌形式可能同时存在。

    我们姑且以冷暴力和热暴力的区分来探讨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实际上有时候冷热是交织的,我们不以权威和专家自居,我们试图通过对在校生的走访,对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心理专家、社会学专家、律师等相关人士的采访,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考和可供选择的解决办法。校园欺凌事件,没有旁观者,愿我们每个人都成为良好秩序构建的一部分,这是我们的初衷。




A 事件回放

“冷暴力”事件:

日记被泄露 孩子出现幻听

“语文:背成语、语法、写卷子

数学:教材、改错

英语:单词、语法、笔记本

政治:预习下一课、资源库

历史:改错题、做题、背

地理:资源库、背

只有把自己变得强大,才能把其他人踩在脚下。

考完试了,考得真恶心。XX,你真贱!”

这是一页在山西某市某校中学生之间互相传播的日记,与这页内容相似的还有十几页,被拍成图片在网上传播(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我们没有呈现图片)。同一个人的字迹,从同一个日记本上撕下来。12月13日,受访的学生说:“日记本被发现传阅后,她已经被大家孤立了,已经一天没有上学了。”同时,受访者给记者看了QQ空间里的“说说”,这个班级的同学称这本日记为“骂人全集”,同时请其他好友帮忙扩散消息。

另外一件事。太原某中学,一个女孩子收到同学写的一封信,信里说:为什么你总在表现自己,为什么你要说我坏话?再这样,我就动刀了。课间活动时,写信的女孩子真的拿出了水果刀,小幅度展示时,误伤了同桌的手指。同时,写信的女孩子出现了幻听,也出现了在家用水果刀捅塑料盆的行为。




个案分析:

孩子不能被认可,出现认知偏激

从日记的内容中,不难看出,写日记的女生是一个励志的孩子,只不过她在不断激励自己时也在抱怨自己,在敌视周围的人。她的日记里充满压抑感,字里行间有着不自信。为什么成就动机那么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山西省优秀教师韩锐认为,孩子可能缺乏被认可,每个人在攻击别人的时候,往往是自己有不满足和一些不公正的待遇。她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充满了认知偏激,这些都与成长环境有关系。

她缺少爱,也缺少爱别人的能力,在成长环境中缺少包容,或者说,她缺少与人相处能力的教养。采访中,写信女孩子的老师提到,原本孩子学习不错,两个小伙伴之间的关系也很好,因为其中一个女孩子成绩进步了,而另外一个女孩子在周围或者家庭中听到了“谁谁谁比你考得好,或者你不如谁谁谁”的说法,这种说法变成了一种潜在的压力,而且得不到释放,最后出现一种幻觉或者幻听,周围的环境都在议论你,都在否定你。受访老师认为,孩子的家庭压力太大,家长过于看重成绩,激发孩子产生了这种发泄方式,最后导致出现精神问题。




“热暴力”事件:

从扇别人耳光到挨同学耳光 校园“女汉子”角色大转换

扇耳光、踹几脚、怒骂、孤立……曾经,这些教训他人的日常行为,在“小扛把子”(江湖黑话,意思是一个团体的老大)孤身来太原读高中后,自己也因此被迫转校回家。“小扛把子”是个女孩,名叫范娟(化名),独生女,在亲戚中年纪小,很受哥哥姐姐宠爱。在班里,由于性格直率、爱打抱不平,身边围绕着不少小伙伴儿。她们中谁被欺负了,大家一起帮忙找场子。“就是扇耳光、踹几脚,骂几句,教训教训。”之后,因中考失利,范娟想换个环境,从晋中来到太原读高中。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她成了被“教训”的对象。外地身份,受老师喜欢,性格直爽,这是她分析自己被排挤的原因。

矛盾爆发在一个普通夜晚,宿舍里,范娟和一名室友因为脸盆放哪里吵了起来,范娟被宿舍其他几个女孩架着扇了几个耳光。这件事成了导火索,班上越来越少的孩子与她说话。只上了两个月学,范娟就闹着转学回了晋中。

热暴力是校园中最显而易见的伤害,对学生的影响也来得很猛烈。2014年11月,娄烦一女生被4名女生掌掴视频被传网上,受到强烈关注。记者赶到女孩家时,却没能见到被打女孩,家长说,孩子回来不敢见陌生人,一见人就害怕地哭。




个案分析:

暴力与环境有关

孩子从小生活的环境很重要。如果从小在一个暴力环境中长大,她就会对暴力适应。但别的孩子没有经历过这些,一旦遭遇,就觉得是一个极大的侮辱。

韩锐认为,对范娟来说,她一直需要一个高度的关注,需要一群人围着她。这是从小惯出来的,还是富足环境影响的不得而知。她在高中遇到的事情,被欺凌是角色反转,范娟心里虽然不舒服,但她也会认为这就是小小的惩戒,因为她见过比这更严重得多的经历。促使她转学的,可能是同学排挤造成的心理落差。

在现实生活中,冷暴力和热暴力不会泾渭分明,经常共同作用于孩子身上。对范娟来说,她需要学习与同辈相处的能力,真正了解自己为什么让别人不喜欢,在转变过程中,她就能交往到真正好的朋友。




B 解读欺凌

什么是校园欺凌?听听学生的理解

“欺凌”英文叫作“Bullying”,指的是对他人长期施行的语言或行为暴力,换句话说,就是欺负别人。当很多成年人、专家在对校园欺凌给出自己的理解时,也会有不同的声音发出,究竟什么是欺凌,该怎么区分青春期遇到的正常打闹事件或是遭遇到校园欺凌,几位受访的大学生这样表达:

男孩子“执著”:我认为男同学之间的打架不一定是欺凌,有时候是无意冲撞了对方,有时候是因为喜欢同一个女生,还有时候是为了面子,但只要不是故意侮辱性的,就不算欺凌,有时候打一架反而好了。

女生“瑶瑶”:我认为语言上的辱骂,背地里的诋毁,多次出现,一方也许只是宣泄,但是这样伤害了别人,就是一种欺凌,是一种精神上的欺凌。当欺凌影响到一个人的精神和内心,更为可怕。

几位受访者均提到,如果一种行为,是对人带有侮辱性质的,比如要求下跪,比如扇耳光,或者录制视频,就构成了欺凌。

为什么会出现欺凌行为?

韩锐认为,校园欺凌的发生主要来自于不对等。有时是出于掌控欲,比如有的孩子想让其他人知道自己是几个人里的“老大”;有时是出于无知,对于别人的生理缺陷,孩子们无法理解那是一种疾病,所以会嘲笑他;有时是出于排外,比如有的孩子由于出身和家庭原因被视为异己,不被人接受;有时是出于嫉妒,比如有的孩子各方面表现太过于优秀;而很多参加欺凌行为的人,其实只是为了“随大流”,不愿意自己成为局外人,同样遭受欺负。

哪些孩子容易遭受校园欺凌?

韩锐认为,其实每个人都有被欺凌的这种可能。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小时候也曾因为长了一对招风耳而备受嘲弄。

一般来说,身体弱小的孩子,被欺负的几率可能会大一些;性格内向,胆小,怯懦的孩子被欺负的可能性大一些;特立独行,人际关系差的孩子被欺负的可能性大一些。但是普遍来说,尤其是自信心不是很强的话,那你会更容易成为欺凌行为的牺牲者。




C 解决办法

面对欺凌,应该给予孩子什么?

受欺负的人,首先必须建立自信心,才能彻底摆脱被欺负的处境。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你一定要坚信,不管别人认为你长相如何、穿着如何、出身如何,不管你有什么毛病,在这个世界上你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你不必为自己的缺点感到耻辱,因为它也是你作为个体的一个部分。

当受到欺负时,你要学会冷静对待,争取不要哭叫,因为这是欺负你的人最愿意看到的一幕。你更要知道,大多数欺负你的人,其实内心也不是那么自信,他们要通过夸大和打击别人的缺点,或者加入到多数人的队伍里来取得自信,这本身就是一种怯懦的表现。

但是,改变自己的性格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所以,还是建议:长期在学校受人欺负的孩子应该主动、敢于求助父母、老师,这也是处理困境的能力。

韩锐建议,要根据孩子的潜质顺势而为,如果孩子还小,让孩子拥有一项特长和能力,比如,画画很好,可以和同学分享绘画作品,让孩子获得其他同学的敬意与关注,只有当孩子获得同伴的友情时,才会真正开始强大,因为这意味着在父母无法所及的另一个环境,孩子靠自己的能力能获得了一片天地。

“热暴力”发生以后能做什么?

受访的在校老师认为,欺凌发生以后,应该赶快停止伤害。制止不了的,要及时请相关人士阻止,甚至报警。同时,这位班主任老师也表示,对于围观的学生,要求大家不喝彩,不鼓励欺凌者,不哄笑,不鼓励和推动欺凌行为的发生,一旦发现这种行为,可以告诉老师或者家长,让成人及早干预。

同时,韩锐建议,给弱势群体现实的支撑,这是最重要的,让他觉得有力量,有保护。这个事件中,包括施暴的孩子,也是弱势,要保护所有人不受伤害。还是呼吁能够依法依规,理性处理。要控制事态发展,避免造成二次伤害。尽量内部解决,不要发到网上曝光,否则双方孩子都会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冷暴力”发生后该怎么办?

走访中,我们发现,言语欺凌、关系欺凌(孤立和背后污蔑)是欺凌中最常见却最不易察觉的部分,也是“打回去”最无效的状况。

以日记被曝光的女孩子为例,韩锐建议学校委托跟孩子关系好的老师接触孩子,不要讲什么大道理,主要是陪伴和关心,让她感受到事件后还有人在关心她。对于其他同学,学校首先要做一个及时正向的处理,对事件进行是非评价,首先错的是撕看日记的学生。对于没有直接谩骂却传播日记的同学,当务之急是撤销转发。从内心谅解写日记的孩子,这些想法和成长经历有关,换个角度,就可以包容她。撕看日记的同学,如果有勇气,应该去道歉。

对于父母,应该及时关注,及时支持与陪伴。家长应该反省,觉察自己的不足,不要觉得孩子丢人,应该把孩子缺失的安全感补上,跟孩子一起面对这场不小的风波。

如果严重到影响了孩子的社会功能,不敢上学,不出家门,或者迫害妄想,建议专业人士及早介入。

欺凌被录视频传上网怎么面对?

当人们通过网络视频围观校园欺凌时,被录制的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已经造成二次暴力,其影响可能比遭受暴力事件本身还大,它一直提醒当事人,你经历过什么。

韩锐认为,录视频的伤害已经造成,视而不见就是逃避。这时,家长要教给孩子的是勇敢面对这些事情,要告诉孩子,这件事本身不是你的错,你没必要感到羞愧。另外,这个事情一定会过去。我们要往前看,从这个事能不能汲取一些经验教训,我们究竟做了什么,他们能找上我。惧怕网络不过是因为我们把一些可怕的后果放大了,我们完全有可能从我们生命中重新站起来,重新看待这个阴影。最后建议家长,可以从视频中找出一两点孩子做得不错的地方,鼓励他。不过,家长不需要主动让孩子去看,这也可能造成伤害。如果孩子很难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家长需要找专业人士进行指导。




D 观点交锋

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关注,家长、网友、学生都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观点,形成交锋。本报就其中争论最大的几个进行了采访、探讨。

1、要不要教孩子“打回去”?

教孩子打回去,这是不少家长面对孩子遭受欺负的第一反应,但是让孩子打回去真的有用吗?“孩子没这胆子,教了也白教。”吴先生对打回去这个建议不认同,“我在校门外接孩子,经常遇到家长训斥孩子,‘他打你你怎么不打他?’,而孩子一脸委屈。家长这样就能培养孩子勇气吗?”

王女士则是担心教孩子打回去,可能更受欺负。“对方要么人多、要么人壮,你让孩子打回去,可能反而再挨一顿打。”

但也有很多市民认为,教孩子打回去是家长对孩子的支持,教给孩子勇敢反击。

对于这个争论,韩锐认为,“当孩子受了欺负告诉家长,这是孩子向家长求助,他要表达的是:我自己的能量不够。这时,孩子是想得到最后的支持。”这时,最糟糕的办法是只骂孩子,这会剥夺孩子最后的依靠。

另外,有些家长会合理化讨论,比如“咱不跟他们计较”,实际是帮助孩子逃避。也有家长觉得不过是小孩间的事,这种态度实际上是无视孩子的存在,反而伤害了孩子。

韩锐建议,家长要给孩子这个支持。孩子最害怕的是发生事情时无依无靠。我们做的不是让每个孩子瞬间成长为一个英雄,而是让每个孩子成长为一个更加勇敢的自己。

2、要不要告老师?

在学校遭遇各种事情,老师是距离孩子们最近的权威。但要不要告老师,答案却不一致。

多数家长还是比较认可遇到麻烦先告老师。因为即使孩子回家告诉父母,父母也会找老师协调。但稍大一些的学生普遍认为,老师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告老师就可能被看做告密,反而更容易事后被欺负。

实际上,要不要告老师,需要看现实情况。什么时候需要告老师?比如,学生已经无法掌控,受到很大冲击,这时,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当下的问题。但从一般小事而言,告老师的后果和代价是很大的。这里面有一个背叛群体的概念。这会让其他孩子认为,你是极其懦弱的,他们有可能更加从内心中鄙视你,从而引起更多的相关事件。而家长要做的,是要教给孩子们合理去判断是大事还是小事。

3、孩子想转校,该不该支持?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有一些受到严重欺凌的孩子,在经历校园暴力后,不愿意在原来的学校和班级上学,向家长提出转学。如果转学,不仅手续麻烦,家长还担心孩子是否是懦弱逃避。如果不转学,又怕加重孩子的心理阴影。但实际生活中,多数家长不会轻易给孩子转学。

“我知道孩子心里不舒服,但是拿个好学校的学籍很不容易,现在要转学,转哪里?其他几所学校更不好。”史女士的女儿因为个子高、体形壮,在初一时被班上几个同学取外号,还说她偷同学东西,之后孩子就有些厌学,被史女士和丈夫开导过、训斥过,坚持了半个学期后又闹着要转学。史女士觉得孩子不能面对困难就退缩,而且转学也有现实麻烦,最后反对了女儿的要求,“确实成绩下降,不过,我们给她报了几个补习班。明年中考,还好现在成绩稳定在前十名。”

不过,在提这种要求时,孩子可以说几乎是走投无路了。虽然不转学,对孩子是一种锻炼。但是,继续在这所学校待着,孩子每天面临的压力,是家长难以想象的。韩锐认为,家长最好是尽可能尊重孩子。他接触过不少类似情况,“家长都举出各种各样现实的条件不允许,但是,里面就缺少一个,孩子究竟心理能不能适应得了。”家长不能切实体验到孩子的内心感受,孩子可能每天惶惶不可终日,担心被歧视、被看不起。如果孩子确实觉得无力支撑,可以选择转校,最起码让孩子有个可以重新开始的起点。




E 专家思考

心理老师:国家、社会、学校与家长要各司其职

针对校园欺凌事件,究竟该怎样预防?韩锐认为,这首先不是学校的家事,而是国家的大事。究竟怎样的程度是欺凌、是暴力?没有立法界定。在这种事件发生时,没有法律依据,都是在按照自己的判断或者约定俗成去处理,所以应该呼吁国家立法。

作为社会,多给予正向引导,少给负向关注。多一些宽容,少一些以暴制暴。即使是施暴的孩子也曾经是受害者,他就是没有学会怎样应对,才成了施暴者。社会大众、媒体,不能惩罚所谓的不道德,这应该是法律层面探讨的问题。

作为学校,是否可从技术上增加防范,比如增加摄像头。事先有人管,事后有人发声回应,有人安抚。教育上,正面积极引导,反过来,严肃处理类似事件,惩戒这些行为。要保护每一个孩子的合法权益,比如孩子的个人信息,孩子的肖像。

作为家长,要给孩子一定的锻炼,比如抗挫折的能力,让孩子有一个强大的心。期待所有人科学地充满爱地为孩子心中种下阳光的种子,让积极温暖的光照亮孩子的每一个角落。

社会学老师:界定“欺凌”要从孩子的切身体验考虑

同一件事,有人认为是“严重的玩笑”,有人认为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的边界在哪里?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谭克俭认为,这个界定,当事者的感觉很重要,有明显感觉受到暴力、受辱,就应当考虑是否属于校园欺凌。

但是,很多校园中受欺负的情况,在成人、学校看来,不过是孩子间打闹、开玩笑。对此,谭克俭并不否认,有时欺负别人的孩子也许没有主观意识上的欺凌。校园欺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年龄阶段的,有的孩子天性中爱打闹,但又不懂得把握度。但这不能说明没有主观故意就不构成校园欺凌,界定时还是要看对被欺负的孩子造成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学校处罚时可以更多考虑教育、批评,让他给受欺负的孩子道歉,让他懂得自己这么做是会伤害到别人的。另外,也有一些孩子在欺负他人时是有意识的,“这些孩子明确抱着欺凌的目的,学校就要从严管理,甚至让法律介入。”

谭克俭还提出一点,社会的过度围观也可能造成对施暴孩子和被施暴孩子的欺凌,“很多校园欺凌的孩子并不是喜欢暴力或者性格恶劣,这种行为只在某个年龄阶段,长大后他们有的会想跟当年被欺负的孩子道歉,会觉得自己幼稚。所以社会不要过度围观造成二度暴力。”

相关机构:治理校园欺凌,立法需要跟上

遇到未成年人犯罪,检察院会指派律师提供法律援助。太原市法律援助中心就接触过不少这样的案件。“未成年人犯罪多数是辍学少年,校内欺凌事件很少纳入法律程序,多数都私下协商解决了。”太原市法律援助中心律师王淑娟说,这就导致,国内关于校园欺凌事件很难有足够的数据调查。

人们都在呼吁尽快出台针对校园欺凌的专门法律。目前,解决校园暴力,还是依靠《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其中均未对校园暴力做出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惩戒规定。而且,根据法律规定,未满法定年龄不能追求刑责,这也使得很多人质疑校园欺凌是否会被保护,反而难以得到惩戒。“要治理校园欺凌,不仅仅单靠出台一部法律就能解决。这需要学校、家长、司法部门等各方面协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王淑娟认为,目前法律解释,对于校园欺凌案件中界定法律责任主体、心理伤害是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等方面都有一定难度。

对于目前法律环境下,如果遭遇校园欺凌,尤其是热暴力案件,王淑娟提醒家长在维权时,旁观孩子的证言是可以作证的。8岁以上,有完整认知能力,语言表达清晰,其证言证词可以予以采信和相互佐证。另外,家长在找学校协商过程中,对于学校、家长关于暴力事件的解释,可以采取录音取证的方式。这些都有利于校园欺凌案件的立案和审理。




F 相关链接

国外的那些反欺凌方式

1、反欺凌网站

在国外专门有一些反欺凌网站,在网络平台上,受到欺凌的可以匿名发帖倾诉自己的故事,他们会收到来自老师和专家的建议,还会收到很多有过相似经历的其他孩子的帮助和鼓励。让这些被欺凌的孩子觉得自己不是那么不正常,在别人欺负他时,也有了反抗的勇气。

在一个反欺凌网站上,一个孩子发帖说:“我昨天欺负了一个人,回想起来觉得真抱歉,我该怎么办?”另一个反欺凌网站则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你无意欺负了别人,那么你最好能向被你欺负的人道歉,因为道歉需要很大的勇气,它比欺负人更能证明你的成熟。假如你无法鼓足勇气道歉,那么至少以后不要欺负别人。

另外,就算你不能在别人实施欺凌行为时挺身而出,为被欺负的人打抱不平,那么也不要“随大流”,因为,虽然今天你是欺负别人的人,明天,那个被欺负的人,也可能是你。

2、反欺凌组织

“BikesagainstBulies”这个组织里的成员大多是“暴走族”,他们平时专门出面给那些被欺负的孩子给予支持,帮助他们走出阴影,重拾信心。在这个组织里的很多人,当初年少的时候都有欺负别人,或者被人欺负的经历,而这也是他们加入这个组织的目的——制止霸凌,让别人不再犯自己曾经犯过的过错。因为他们都经历过,所以都知道这种被欺负被歧视的痛苦。他们也知道,年少时遭受过欺负而造成的阴影,很可能会影响这个人一生。其实,这个类似的组织当初起源于美国,但如今在世界各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组织,虽然在世界不同的地方,但他们所做的事都是一样的——保护那些被欺负的孩子。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