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杨绍武:吕梁电视台最初十年的岁月

  • 木木
楼主回复
  • 阅读:116972
  • 回复:0
  • 发表于:2018/5/7 11:07:14
  • 来自:山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吕梁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杨绍武,市记协驻会副主席,原吕梁广电局局长、吕梁电视台台长。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1986年7月,一个让人兴奋的消息在社会上迅速传开。吕梁地区要建设自己的电视台了。大街小巷只要碰见熟人,就立即停下来印证这条消息的真实性,企盼、关心的心情溢于言表。这条消息很快得到了证实,是真的。这项动议是在吕梁地委书记樊荣枝提议下,由地委委员会议研究决定的,并列为吕梁地区1986年的重点工作。

当时在吕梁地委政策研究室任职的马生德同志,带着地委投资的100万元经费和20个编制的指标,到吕梁广播电视局任副局长主持工作,并负责吕梁电视台的筹建工作。马生德同志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一直从事新闻工作,对新闻系统的业务和管理有丰富的经验。建台初期,他在负责全局工作的同时,对电视台工作也倾注了大量精力,电视台重要工作的决策、重要报道的安排、重要稿件的审定都付出了努力。我当时是广播电视局副局长,也第一时间介入了吕梁电视台的筹建工作。最早参加筹建工作的还有广电系统在职人员郭双全、成小明等同志。

电视台的建设有三个关键问题,一是人才,二是设备,三是经费。100万经费和20个编制是解决这三个关键性问题的保证。如果电视台在建台初期能解决好这三个问题,就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如果处理不当,以后的难题就会持续不断。当时,吕梁电视台唯一的固定资产就是从地委宣传部移交的一套线性对编机和一套摄像设备。这两套设备决定了下一步购买设备的方向和品牌。新购置的设备型号和参数必须和现有设备相匹配。购买设备的重任由宣传部的任建忠和成小明负责。他们在技术参数、型号选择、配套实用方面反复研究和推敲,制定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案。

上级文件规定,电视台工作人员要通过公开考试进行招聘。由于多数人对电视台的工作不了解,觉得很神秘,认为招收门槛一定很高,要求很严,就望而却步,所以竞聘者不是很多。招聘经过笔试、考察、面试、好中选优,留下十人。再加上从宣传部、局机关和高山台站选调的人员,最后就由赵林旺、李红梅、王仰宗、钱大成、林小凤、刘彩花、张亚芳、卫霖生、王杰、成小明、武国栋、康玉思、牛建荣、张凤兰、高建荣、任亚丽、张林贵、郭双全、冯黑女、任建忠、慕金娥、李富环等21人组成吕梁电视台的基本班底。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吕梁电视台全体人员在正式开播典礼上合影

这些新招来的同志来自四面八方,有的是政府机关的干部,有的是企业工人,有的是退伍军人,有的是学校的教师。因为初来乍到,也因为对这份工作抱有的敬畏之心,大部分人都是小心翼翼,怀着一份虔诚和谦虚的心态相互学习、交流、请教,工作和业务气氛非常浓厚。任建忠、卫霖生在地委宣传部操作过摄像机和对编机,成为这些年轻人实战操作的师傅。在学习和熟练掌握新技术期间,大家认真、投入,学生不会就问,老师有问必答,学得虚心,教得耐心。进入试播前的实质性工作后,他们的特长和素质逐渐显露出来。刘彩花、张亚芳、林小凤以端庄亲和的形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受到观众的认可和赞誉。山西大学历史系毕业的赵林旺,在离石县委多个部门经过一番历练,对社会问题有他独到的认识和理解,他写的稿件主题突出、结构严谨、文字流畅。王杰在交口县广播站当过编辑,写字工整,用词得当,叙事简练,他写的新闻稿件很少有修改之处。李红梅的特点是出手快、思维敏捷,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能以很快的速度写出文章。武国栋有个性、有韧性、不服输、能吃苦,对社会新闻很敏感,他采写的新闻在山西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采用率较高。省艺干校毕业的牛建荣,后来到中央戏剧学院学习进修,热爱文艺创作,热心影视事业,在吕梁电视台执导过两场文艺晚会。离开电视台后成为职业导演、编剧、演员,拍过多部电视剧和电影,《喜耕田的故事》就是他的成名作。王仰宗、渠珍宝爱好摄影,对画面的布局、构图、用光非常讲究,在电视台重大活动中,他们都能够“露一手”。钱大成、高建荣、张凤兰从事技术工作,从编辑机房到发射机房再到微波机房的安装设计,都有他们付出的辛苦。

吕梁电视台随着事业的发展,从1986年的20名编制,经过五六次增编,到1996年已增加到52名。1989年的一次增编中,在地委宣传部副部长郑景昉的主持下,采用公开考试的形式,择优录取了五名新人。他们是杨忠文、杜建勇、武守良、刘志飞、薛子明。张志刚到电视台工作是一个特例,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一纸调令就进了电视台,因为他在局机关宣传科的表现是大家都认可的。他担任了电视台办公室主任以后,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不仅能够很好地沟通、调度各科室之间的工作,还能够协调好上下左右、系统内外的关系,在办公室充分发挥了电视台的“窗口”作用。杨忠文已调到中央电视台,是经济频道的骨干主编,参与过许多大型节目、品牌栏目的策划和导演。刘志飞吃苦耐劳、勤恳上进,有多部电视专题片获奖。他在业余时间,把多年积累的个人新闻作品和栏目作品编写成《新闻之旅》、《社会观察》(上下)、《电视问政》四本丛书100多万字,为吕梁新闻界同行所羡慕。目前他被聘为吕梁学院客座教授,为新闻专业学生讲课。杜建勇担任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工作多年,每天都要修改、审查稿件,责任重大、成绩也大。武守良,不多言语,但个性沉稳、自信,文字功底扎实,写得一手好文章。薛子明原来从事教学工作,爱好写作,用词造句很是讲究,现在担任电视台节目编审中心主任。温梓提在部队时就从事通讯报道,工作认真负责,到电视台后是一名称职的记者,后被提拔为人事考核部主任。范俊鸣在吕梁地区工作时,就是山西电视台的特约记者,负责吕梁的电视新闻报道。他在吕梁电视台工作的时间不长,但在同志间留有深刻的印象。张林贵、张春生、贺宝生、侯完生是司机,经常处于待命状态,不让人等车,只让车等人,随叫随到,已养成工作习惯。

吕梁电视台在前十年中,通过各种办法和途径,陆续招收了不少高素质人才。除上述人员外,还有杜蓉、杨亚丽、孙晋玉、吴林英、张虎旺、张惜、翟文兰、李菁云、薛晓东、张亚峰、成斌、薛梅、闫晓卫、王树英等,他们为电视台工作做出了贡献,也为自己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人员的增加和电视新闻业务的拓展,电视台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先后有21名同志调到上级台和兄弟台工作。为了他们的前途和心愿,吕梁电视台一次又一次忍痛割爱,对他们的调动“网开一面”,没有设置任何障碍。这些同志是杨忠文、牛建荣、武国栋、李红梅、刘彩花、张亚芳、张亚峰、钱大成、赵中平、王杰、范俊鸣、任贵勋、张瑞、权莎丽、武柳珍、马爱爱、刘志贤、李生平、陈晓琴、樊冬平、卫霖生等21名同志上调至中央电视台、省电视台、太原电视台和其他单位工作,他们不仅是新单位的业务骨干,不少人还担任了领导职务。

吕梁电视台领导班子于1986年组建后,十年中任职的台长、副台长有:

1986年10月杨绍武任台长;

1986年11月郭双全任副台长;

1988年2月任建忠任副台长;

1988年5月康玉恩任副台长; 

1992年2月张新民任副台长;

这四名先后任职的副台长经历不同,各有特长,不但能顺利完成各自分管的工作,还都是电视台工作的全面手。郭双全副台长,在部队时就从事无线电技术工作,曾经参加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火箭的监测工作,对后勤管理工作也有他独到之处,军人作风明显。康玉恩副台长,医科大学毕业,因爱好放弃专业,到方山县广播站从事播音、编辑、技术工作,到电视台工作后,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任建忠副台长,参加工作后就从事强电弱电工作。到地委宣传部后,又从事了和无线电关系紧密的摄像、编辑、电视宣传工作,业务素质有了更加全面发展和提高。张新民副台长,曾任部队营级宣传干部,酷爱读书、长于写作,新闻、通讯、评论、杂文,样样能写,很多作品见诸报端、刊物, 到电视台后分管新闻部,更见证了他的特长和功底。


吕梁电视台于1986年9月10日开始试播,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吕梁人民可以通过吕梁电视台看到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了。地委行署领导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吕梁电视台迈出了健康发展的第一步。

从1987年起,吕梁电视台新闻节目播出时间逐年增加,从每星期播出一次增加为每星期一、三、五播出三次,再增加为每星期六次、七次。吕梁地区经济落后,经费投入、设备购置、人员编制等和其他地区比较都有较大差距。吕梁电视台全体职工,在艰难坎坷的道路上付出了更加艰苦的努力。

1987年末,省电视台召开全省地市电视台领导会议。各地市台领导欢聚一堂谈笑风生,气氛十分热烈,吕梁电视台领导却被冷落在一旁,没人搭理,连个礼节性问候或招呼都没有收到。我们也没有主动靠近,怕自讨没趣。那次会议是一次例会,没有什么突出的主题,但会议的气氛和场面却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大家感到吕梁电视台的实力和宣传工作的差距很大。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工作中的杨绍武

1987年,吕梁电视台加大了向上级台选送稿件的力度。随着采编人员的素质提高和其他条件的改善,选送稿件的采用率逐渐稳步提高。最多时一年采用四百二十多条,山西电视台新闻联播平均每天都有吕梁的新闻出现,通过山西电视台选送到中央电视台的吕梁新闻最多时达到18条,吕梁电视台在山西电视台发稿数曾名列全省地市台第一名,连续多年在前三名以内,在中央电视台的发稿也在全省地市台名列前茅。全省好新闻评选,吕梁电视台得奖作品也是连年丰收。有一年,吕梁电视台在省台发稿由第二名降为第三名,地委宣传部李鹏部长在全台工作人员会上公开提出批评,为什么今年在省台发稿率排在第三名,要找出原因,保证争一保二,不能松懈。我在和地委领导的接触中,听到两位地委主要领导说过内容相似的一段话,他们在回家探亲时,家乡群众对他们说,你在吕梁地区做官干得不错。领导说不怎么样,吕梁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区,条件很差。老乡说,我们在山西电视台新闻中,经常看到有关吕梁的消息,山美、水美、人更美,变化很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吕梁电视台对外宣传收到了应有的社会效应。

十年间,吕梁电视台举办了四场大型文艺晚会。1987年春节,第一场晚会由马生德局长主持、牛建荣导演,拍摄场地设在吕梁影剧院。经过精心策划、合理调配、精诚合作,吕梁人民于腊月二十七晚,首次看到了吕梁电视台自己组织、拍摄的春节文艺晚会。时任地委委员、组织部部长的张陆绪同志看了晚会后说,吕梁电视台为吕梁人民做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1988年春节,由吕梁地区文联主席权文学导演了第二场春节文艺晚会。权文学从事文艺创作和演出工作多年,曾导演过很多精彩的舞台剧和晚会。1971年他在石楼县导演的一场文艺晚会代表吕梁地区到全区各县慰问演出,声名远播。1988年的春节文艺晚会有创意有特色,对演职人员不拘一格选人才,有的来自文艺团体,有的来自机关团体,有的来自个体户。涉及单位多,参与人员多,准备时间长,吕梁电视台的全体人员大都阶段性的参与其中。同时也得到地委领导的关注,并到现场观看、指导、解决困难。

1989年春节晚会在吕梁文工团演播厅举办,导演有雷守值、牛建荣等。

1992年11月,全省举办了一次“综艺节目”展播活动。省电视台文艺部用转播车现场直播,各方面条件要求非常高,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梁镇川亲自参与了前期准备工作,对于地区影剧院的变压器、灯光、取暖等设备都进行了改造和升级,演出受到省厅的表彰和奖励。

这四场文艺晚会的共同特点是自编自导自演,没有请区外一个人,地方特色浓厚、黄土风情突出、吕梁气势磅礴,对吕梁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88年,吕梁电视台拍摄了第一部电视剧《活寡》,剧本由地区文联主席权文学写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由全国著名影视导演张绍林执导,在我区兴县拍摄完成。经过层层审查后,1989年5月下旬,由郭双全副台长到北京和中央电视台文艺部签约播出。后来由于客观原因,三年后中央台才重新安排播出。

吕梁电视台的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在全省地市电视台队伍中有了相应的地位和话语权,在全省地方电视台开会时,场面逐渐发生了变化。吕梁电视台参会人员只要见到省市级电视台的同行,大家都会称赞吕梁电视台所取得的成绩,羡慕吕梁电视台人才济济。



电视台的工作没有旺季和淡季,一年四季只有忙时,没有闲时,不是指令性任务,就是自选动作。在电视台工作人员口中,从来听不到“这几天不忙”这几个字,他们的幸福感就是忙中取乐,加班加点已成为习惯。

1987年9月,吕梁地区和延安地区建立友好地区的仪式在吕梁宾馆举行。吕梁地委对电视台提出两点要求,一是在会议举行的当天晚上,吕梁电视台要完整地播出这次会议内容,意思就是在延安地区代表团离开吕梁之前要看到。二是要配发一篇评论,语言要简练、优美、动人。既要表达吕梁地委的深情厚谊,也要表达吕梁人民的朴素感情,更要展示地区发展的美好前景。这篇评论不好写,要有高度、要有深度,还要有优美的文笔。吕梁地委办公室主任师百韧帮了这个忙。会议结束后,师百韧向樊荣枝书记汇报工作时,樊书记主动提出那次会议的相关情况,说这次会议开得很圆满,特别是当天晚上延安代表团看完吕梁新闻后十分满意,那篇评论写得也很精彩感人。师百韧说也不咋地,一般吧。樊书记立即说,你不要骄傲,我看很不错,吕梁电视台的同志很辛苦,你抽空去吕梁电视台了解一下,那个写评论的同志是谁,完了向我汇报。看来樊荣枝书记对这件事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十分认真,最后师百韧才道出实情。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张新民和成小明在讨论工作

1994年7月,吕梁地委给吕梁电视台下达一项任务,拍摄一部关于拍卖“四荒”(荒山、荒沟、荒坡、荒滩)的专题片,准备在吕梁召开的全国拍卖“四荒”现场会上播放。这是吕梁电视台建台后,接受的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压力很大。

拍卖“四荒”的题材,吕梁台并不生疏,早已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多次采访报道,治理“四荒”的先进典型事例已掌握不少。拍卖“四荒”是吕梁电视台最早发现、最早宣传的,在社会上已传得沸沸扬扬,并列为吕梁台宣传的重点。

吕梁地委对国家召开的这次现场会高度重视,召集相关单位进行安排部署。大会发言、参观路线、参观典型都经过反复考察、精心安排。就连参会代表坐车所听的音乐都一一挑选。选取的音乐中就有吕梁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中乡土风情十分浓厚的主题曲。

这项任务由当时的新闻部主任赵林旺负责完成。从撰写解说词、挑选画面、补拍画面、上编辑线都亲自动手把关。新闻部的同志齐心合力、积极配合,经过一个多月的加班加点、精心操作,在会议召开前领导审查,顺利完成了任务。这个专题片在会上播放后,受到与会同志赞誉,不少省市的代表还进行了复制。会后这个专题片也成了吕梁地委对外宣传的主要宣传品之一,上级领导或其他地区领导来吕梁指导交流工作,吕梁地委都要让吕梁电视台专门派人予以播放。这次会议极大地促进了吕梁地区农村改革开放步伐,也扩大了吕梁地区在外界的知名度,吕梁电视台也感到自信和自豪。

成小明是吕梁电视台一名普通记者,他脑子灵活、点子多,经常主动深入基层第一线采访。他从临县黄河岸边采访回来后,汇报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线索:临县黄河对面的陕西黄河岸边,有十几里长的雄伟陡峭的石崖,上面布满了奇形怪状、十分壮观的雕刻。这些雕刻,不是人工所为,滔滔黄河水是真正的工匠,是大自然的神力,是大自然的恩赐,是真正的鬼斧神工。它的画面神奇、自然、精美、变幻莫测,你心里想什么就似什么,你想看什么,什么就会出现。有的像九龙飞舞;有的像猛虎巡山;有的像勇猛骑士;有的像窈窕淑女;有的像花像草;有的像人像鸟。不是清明上河图,却能使人联想起清明上河图。来这儿玩,由你想象、由你设计、由你欣赏,你一定会感叹不已。成小明和吕梁日报社赵春波、爱好文物工作的侯克捷三人,从兴县最北界黄河渡口坐船顺流而下,多角度全方位拍摄了黄河沿岸石雕的全貌,纪录下了兴县、临县、柳林、石楼四县的黄河风情。连续数条新闻送到山西电视台播出后,又传送到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在几个栏目中播出,引起很大反响。尤其是黄河沿岸的水蚀浮雕,从此扬名天下,吸引来了国内外众多游客。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吕梁电视台采访团队在拍摄途中

吕梁电视台建台的前十年,是吕梁电视台发展的初级阶段,道路坎坷困难。工作环境是“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就是当时对电视新闻宣传工作的总体要求。

吕梁电视台最主要的工作是办好《吕梁新闻》,但设置几个有地方特色的栏目也是必不可少的。根据当时吕梁电视台的实际情况,增设栏目就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一个缩影。十年间一共增设了六、七个栏目,有的是临时性的,有的是阶段性的,固定栏目只有两个。吕梁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张亚峰一个人承办了一个固定栏目,叫《法治天地》,合作方是地区公安处。张亚芳负责策划、导演、撰稿、编辑、主持,公安处负责提供素材、拍摄场地、拍摄对象、交通工具、后勤保障等。主题是以典型案例宣传法律知识,栏目播出后,受到观众的好评。后来张亚峰还和教育学院教授吴晓秋共同开办了一个国学知识讲座栏目,也受到观众的好评。刘三平在离石发电厂上过班,在龙山电视转播台值过机,但他工作中的最大亮点还是在吕梁电视台。由他负责的《电视窗口》、《扶贫攻坚在吕梁》等栏目,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一直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和好评。在吕梁电视台,“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句话不是空谈,也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在遇到困难时奋勇向前、积极作为,一定能够做出可圈可点的成绩。

随着吕梁电视台的发展壮大,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也慢慢显露出来。机构的设制明显与实际工作不相适应。电视台是二级局,电视台台长是副县级、副台长是科级,部主任是副科级,再往下就没级了。在第一线工作的同志常以“负责人”、“带头人”的名分出现。今天是“负责人”,明天是“带头人”,后天又还原成普通职工,这对工作的责任感和担当影响很大。我多次向地委行署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了汇报和请示,宣传部部长周振义专门向地委写了要求吕梁电视台升格的报告。1996年8月3日,经吕梁地区机构委员会审定,吕梁电视台升格为正处级事业单位。这是吕梁地委领导对电视台工作的认可和支持,为吕梁地区广电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吕梁电视台机构升格后,杨绍武被任命为正处级台长,郭双全、康玉恩、任建忠、张新民被任命为副处级副台长。从此,吕梁电视台的工作面貌焕然一新。

我在吕梁电视台工作了十年,1996年8月调任到了吕梁市广播电视局,担任局长职务。

让我感到敬佩和欣慰的是,在我离开电视台二十年后,当年同我一起战斗的一批老新闻工作者,马树民、薛晓东、杨晓峰、陈富雄、刘晓梅、贺润照、张凤兰等仍然活跃在新闻工作第一线。他们干一行爱一行,不忘初心,继续奋斗。他们与一批批新进入电视台的后来者们,组成老、中、青三结合梯队,保证吕梁电视台的优良传统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保证吕梁电视台能够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吕梁电视台建台30年后,在新闻战线历练多年的刘和平台长、郭月秀总编及成学静、赵林旺副台长的领导下,更显示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电视台已经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成为有规模、有气势、有实力的主流媒体。目前,电视台人才资源搭配合理、节目内容大为丰富,为吕梁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许多可圈可点的贡献,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赞誉,实为可喜可贺。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