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满腔热血洒酒都 汾酒集团原高级工程师赵迎路的故事

  • 美滋滋
楼主回复
  • 阅读:1137
  • 回复:0
  • 发表于:2014/7/17 10:48:20
  • 来自:山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吕梁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一个终生破解汾酒酿造密码的人,一个助力千年汾酒傲立民族品牌之林的人

    走进赵迎路家,厚厚两大本《赵迎路文选》静静地摆放在他生前工作、学习的书桌上。老伴乔敬芬含着热泪说,这套汇编180余篇论文、100余万字的《文选》,把老赵一辈子做酒的经验毫无保留地记录下来,原原本本地留给了汾酒集团。

    不仅是这一套书,回望赵迎路的一生,他无私奉献给汾酒、无私奉献给社会的还有很多、很多……

    永不退休的汾酒人

    1972年,因为在工作中过度劳累,赵迎路患上了严重的***、萎缩性胃炎。但他仍坚持在汾酒一车间搞酿酒试验,一扎下去就是半年多。他白天跟工人一起摸爬滚打,晚上一个人睡在发酵室,24小时观察记录发酵室地温、发酵室室温、材料品温等,即便是大年初一也不肯休息一天。

    老伴乔敬芬回忆,大年初一的早上,家人包好了饺子等他加班回来吃,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人影,直到上午十点多他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来。当他笑着向家人表示歉意,洗了手正准备吃饺子时,胃病突然发作,霎时间大汗淋漓,脸色苍白。就这样,几片止疼药,一把胃药,成了他新年的第一顿“年饭”。

    1986年,赵迎路到东分厂汾二车间12班组蹲点。据时任班组长的赵书泉回忆,赵工一搞起试验就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胃疼得厉害了,吃几块水果罐头压一压,实在忍不住就吃几片止疼药。***发病时,他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疼得头上直冒冷汗,却风趣地说:“我这是轻伤不下火线。”

    1997年10月,本已到了退休年限的赵迎路主动找到公司领导,恳请批准他把自己正在主持开展的两项试验完成后再离岗。

    “给不给报酬都行,我只想把试验做到底!”一想起老赵工当时讲的这句话,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杜小威就为之动容。

    赵迎路主持完成那两项试验后并没有回家颐养天年。他每天仍“泡”在酿酒班组搞试验,一回到家就伏在书桌前查资料、算数据、写论文,虽然并不多领一分钱工资,却和在职时一样忙碌。

    2010年春节前夕,赵迎路被诊断出食道癌,这才不得不离开酒班。他的最后一个心愿是将自己毕生的研究成果整理成书,全部留给汾酒。为了圆梦,他跟死神竞跑,每次赴京求医,都要带满满的一皮箱原始手稿和业务材料。到了癌症晚期,半躺在床上的赵迎路,仍然颤抖着手演算一个个数据,强打着精神删改一字一句。

    2012年12月31日,汇编平生所著180余篇论文、100余万字的《赵迎路文选》正式出版。100多天后,赵迎路溘然长逝。

    而就在去世前的几个小时,肢体乏力、浑身浮肿、已经无力说话的赵迎路还用眼神示意老伴给他拿过来几页纸、一支笔,用颤颤巍巍的手,像往常一样给公司领导再写一封信,再提一些合理化建议……



   




  家事为小,汾酒最重

    在赵迎路心中,事业最重。为了实现心中的汾酒梦,他倾注了一生,却把家人“抛”在了脑后。

    “家里的事他什么也不管,买米、买面、买煤球,都是我的事。他每次出差就知道买一堆书回来,成天就知道看书、看报、写材料、写论文……”妻子乔敬芬哽咽着说。

    1976年的那场洪水,乔敬芬至今难忘。那年夏天,一场暴雨突袭汾阳,在汾酒厂成装车间上班的乔敬芬,虽然惦记着家中70多岁的婆婆和年幼的孩子们,但流水线工作让她无法离岗,只好安慰自己:“那么大的暴雨,老赵总该回家看看吧?”

    好不容易熬到下班,乔敬芬急忙跑回家中,眼前的一幕却让她惊呆了:洪水冲塌了后墙脚,水都没上了灶台,家里遍地泥泞,老人和孩子吓得瑟瑟发抖,而老赵根本没有回来。

    直到天黑,赵迎路才匆匆赶回家中,面对家人,他连连 “抚慰”: “没把人冲走就好,曲房试验正在紧要关头,我实在走不开啊……”

    赵迎路只要一钻进科研课题就顾不上家。在长子赵志岭记忆中,他们兄妹三人上学期间,父亲很少有时间辅导功课。妹妹赵志红小时候发高烧,父亲却无暇照料,致使她终生落下了病根。

    无情未必真豪杰。其实,赵迎路也深深地爱着妻子、儿女,只是因为他每天太忙、太累,实在顾不得眷恋儿女情长。

    赵迎路在走到生命的尽头时,给全家人宣读了自己早已写好的遗书:“人活在世上总是要死的,给孩子留下点什么才是最宝贵的,这是历代人必须回答的。无非两种答案:金屋银瓦是最普通的选择,可是没有一例能流传百年的,最终还是家败人亡。另一种则是留下必要的生活条件外,最主要的是精神财富,说清楚些就是智慧,更具体点是科学的总结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善于做人、善于处事的原则,为此才能家兴业旺,国家、世界无限发达……”

    在弥留之际,赵迎路努力地张开嘴,想说点什么。老伴乔敬芬俯下身子,只听见他的喉管里发出丝丝微弱的声音:“这辈子,最对不住的就是老伴儿你,还有咱们的3个孩子。请你原谅我……”

    乔敬芬含泪说:“没事儿,你忙的是正事。”



   




 汾酒就是命根子

    作为享誉白酒业的酿造专家,赵迎路掌握了精湛的汾酒酿造技艺,退休后周边许多酒企慕名而来,都想把他高薪“挖”走,但他始终不为所动。赵迎路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袒露心扉:“汾酒的事我一辈子都做不完,哪有空再干别的?”

    赵迎路身患癌症后医疗费用开销巨大,附近一家民营酒厂老板趁机找到他,承诺只要他肯挂个顾问头衔,每月就领工资一万元,甚至不用去上班都行。可赵迎路却毫不犹豫地再次婉言谢绝。他对这名老板说:“我吃的是汾酒集团的饭,不能昧了良心出卖技术,挖汾酒的墙脚。”

    不为名利遮望眼的赵迎路,把汾酒视为自己的命根子,任劳任怨、不计得失地为之奉献了毕生心血。在任时,他执著于破解一个个汾酒酿造密码;退休后,他退而不休,在不领取分文报酬的情况下,仍乐此不疲地奋斗在汾酒科研一线;身患绝症后,不能再到酒班做试验,他就以纸笔代替试管,通过给公司领导写建议信的方式为汾酒发展献智。

    他曾给公司领导写过一封长达4000字的信件,内容涵盖汾酒集团如何改变精神状态、加强基础管理、促进科技创新等。信件在汾酒集团内部刊物《汾酒天地》刊发后,引起强烈反响。其中有一段话至今让汾酒人记忆犹新:“只有人人都做到了爱岗敬业,才能实现汾酒发展的跨越腾飞;只有人人做到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爱护汾酒品牌,汾酒品牌才能经久不衰。”字里行间,一位老汾酒人的赤子情怀跃然纸上。

    被查出食道癌后,赵迎路不顾身体,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点余热,洒向他毕生珍爱着的汾酒事业。仅2011年一年,他在公司内部就义务举行专题演讲3次、做报告5次,回到技术中心进行技术交流和技术指导达11次。这对于一个患病的老人是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精神支撑啊。尽管每一次做完演讲他都会累得精疲力尽,但他却平静地说:“汾酒培育了我们,汾酒滋养着我们,我们应该与汾酒同呼吸、共命运。”



   




 满腔热忱“传帮带”
 1997年,赵迎路晋升为当时汾酒厂唯一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还被聘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会员、山西省管理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但在赵迎路看来,“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自己个人取得的成就再大,也不如为汾酒事业培养一批优秀科研人才和岗位能手重要。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型科技人才更是第一资源中的第一资源。没有大批创新人才,何来创新成果?没有创新成果,何来核心竞争力?”赵迎路多次这样向企业高层建言献策。

    为此,他以满腔的热忱主动挑起了“传帮带”的重担。为了推广新技术,他连续十五六年义务组织科技培训,把自己的一项项科技成果无私传授给其他科技工作者。他还自掏腰包坚持十多年订阅《酿酒》《酿酒科技》等技术期刊,免费赠予酒班工人。每当有同事、弟子取得科研成果,他兴奋地好像自己得了大奖,常常主动掏钱,请对方美美撮一顿。

    1994年—2004年,汾酒集团组织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科研试验,都由赵迎路领衔。在他的严谨要求下,培养出了一大批科技中坚。而这两次试验班也被企业内部戏称为汾酒集团科研技术战线的“黄埔一期”和“黄埔二期”,其成员现在已经成为汾酒实现跨越发展的有力支撑。

    当年参加试验班的徐汾军清楚地记得当时赵迎路的严谨作风。他在一次试验中因工作失误,被赵迎路狠狠地批评了一通。但后来赵迎路看到徐汾军闻过即改,又多次公开表扬了他。“老赵工‘双面人生’的背后,折射出一名老科研工作者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这一点对我的影响很大。”现任西分厂办公室副主任的徐汾军说。

    对自己小气,对别人大方

    为了汾酒的发展,赵迎路掏心掏肺掏腰包,自己却舍不得多花公司一分钱。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担任汾酒厂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的赵迎路因工作关系经常在外出差,尽管差旅费实报实销,但每回他都拣最便宜的旅馆住。

    有一次,他与同事梁映林赴吉林参加全国质量管理评审会期间,胃病突然发作,几天水米未进。会议结束后,梁映林担心他的身体坐火车吃不消,建议返程时买两张飞机票,但赵迎路死活不肯。后来,梁映林瞒着他先斩后奏地买来了机票,赵迎路不得已登机,却埋怨了一路。

    为了治好他的***,厂领导出面联系了医院。赵迎路住进去后,一听治病要花6万元,勉强住了十来天,就坚持改住一家要价低的医院,住了一段时间得知这病目前尚无特效药,他干脆忍痛回厂上班。住院期间,有两种病人床位,一种就在医院里,但价格高,另一种在医院外,虽然便宜但条件差。赵迎路坚持住便宜的病房,天天拖着一条病腿走好几趟。别人劝他换一换,他就是不肯。

    不理解赵迎路的人,说他是自讨苦吃,太小气了。 但是对自己“小气”的赵迎路对需要帮助的人却从来都是十分大方。

    1968年,赵迎路到浙江一带出差,准备乘轮船从上海到青岛。买票时看见一个妇女跟两个孩子在一旁流泪,上前询问后才得知这位母亲要带孩子们去青岛,看望在那里工作的丈夫,身上的钱却不够买船票。赵迎路毫不犹豫地拿出5元钱为她买了船票,并一路照顾三人顺利到达青岛,让他们一家团聚。而当时,他的月工资仅仅51元。

    在赵迎路刚来汾酒厂上班时,偶然间遇到了一个叫何望的贫困学生。听说这个孩子由于家里穷,父母供不起他上学,赵迎路便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定期拿出一部分钱资助他,这一资助就是十多年。在家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赵迎路还先后资助了长治、太原、浙江等地的家庭贫困生,一一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平时,赵迎路只要看到身体有残疾的,或者沿街乞讨的,二话不说,掏出钱来就给。他对妻子说:“只要我身上带着钱,不掏出来给穷苦人,心里就过不去,给了后心里就踏实了。”

    奉献一生,不求回报,但不经意间,赵迎路却收获了很多、很多。2013年4月16日,被癌症病魔折磨了3年多的赵迎路永远地离开了人们。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集团公司领导、普通汾酒员工来了;老赵工的生前盟友、比肩作战过的兄弟们来了;老赵工培养出的学生弟子、岗位标兵、技术能手来了;还有受过老赵工资助的、甚至是叫不上名字的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也来了……

    “一颗清香心,鞠躬尽瘁,以厂为家,无愧企业楷模;满怀汾酒情,传承创新,行业垂范,堪称一代宗师”,这副挽联充分表达了人们对赵迎路忠诚汾酒、爱岗敬业、无悔无怨、奉献一生的敬意和感佩。

    早在多年前,赵迎路就写好遗书,留给了孩子们一份清贫而又珍贵的精神“遗产”。

    ◆做个乐为他人幸福和国家富强而忘我的人,就是最关爱自己生命的人,就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最大化的人,就是践行共产党根本宗旨的人。

    ◆只有人人都做到了爱岗敬业,才能实现汾酒发展的跨越腾飞;只有人人做到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爱护汾酒品牌,汾酒品牌才能经久不衰。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搞研究要不知足。

    ◆科技人员要有不唯名、不唯利、不唯权的思想。要有敢于超越权威、敢于超越前人、敢于超越自己的精神和勇气。

    ◆对自己的工作、事情,要有鸡蛋里挑骨头的精神和态度;对工作标准要有提高、提高、再提高的精神和态度;要有不满足于现状,永不停顿,不断开拓,创新、创新、再创新的精神和态度。

    ——摘自《赵迎路文选》

    ■汾酒人眼中的老赵工

    赵迎路同志作为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他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高谈阔论。但他50年干了一件事,一件事干了50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汾酒工艺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正是像赵迎路这样一大批忠诚事业、勇于追梦的汾酒人,合力托起了汾酒王者归来的宏大梦想。

    ——汾酒集团董事长 李秋喜

    赵迎路同志为实现汾酒梦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奉献了一生。当今社会人心浮躁,不少人一味地追逐金钱、追逐名利,他却在追逐着梦想,执著于事业,社会上缺失的正是这样一种敬业、执著的正能量。

    ——汾酒集团党委书记 王敬民

    50年干了一件事,一件事干了50年。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著精神,就是赵迎路同志开启汾酒酿造之门的密钥。

    ——汾酒集团总经理 谭忠豹

    老赵工是科技报企的典范,也是汾酒厂质量管理的前驱。好多人认为他是一个疯子,一个傻子。其实是我们常人达不到他的思想境界,理解不了他的精神追求。

    ——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建书

    我们每天学习雷锋,赵迎路就是我们身边的雷锋。他想把自己的论文汇编成书,不是图赚钱,就是想留给汾酒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杜小威

    老赵工的生命已经与汾酒完全融为一体。汾酒取得的每一次成绩都让他欢呼雀跃,听到一丁点关于汾酒的瑕疵,他都心急如焚。

    ——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西分厂办公室副主任 徐汾军

    师傅生前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一切成就源毅力,所有创新多梦中”。科研成果是不可能轻而易举取得的,要像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猜想那样钻研才行。

    ——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技术员 周丽娜

    老赵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连眼睛都没力气睁开了,口里还念叨着怎么能让汾酒提香提得更高,怎么才能让汾酒出酒率变得更多。

    ——赵迎路的老伴 乔敬芬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